纪检监察网
廉政作品
【身边的家风】代代相传的"谷公"家风
作者:
上传时间: 2016年04月05日
浏览次数:

 清明节前夕,记者来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区芗江新村内的一套不大的居室。热情的主人谷哲芬泡好一杯热茶,打开了话匣子。作为谷文昌的二女儿,与其他几个兄弟姐妹相比,谷哲芬跟谷文昌相处的时间更长,父亲身上的东西,对她的影响也更多些。

  环顾这套略显简陋的三居室,唯一显得有些“奢华”的只是一套摆放在客厅的藤椅。

  “父亲教育我们说,国家的林木资源十分宝贵,尽量不要用木制家具。所以,这几十年来,我们家里一直很少用实木做的家具。”谷哲芬抚摸着接待客人的藤椅说,“现在这套也是用了快十年了。更早之前用的那套,用到都破了好几个洞了,实在不能用了,才‘依依不舍’地换掉。”

  而家里第一次“配备”电视机的情景,在谷哲芬记忆中,仍清晰可见。谷哲芬回忆,当时家里买回了一台12寸的小电视机,母亲视若珍宝,担心孩子们会一不小心碰到电视机的屏幕,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小木盒,把整个电视机锁起来。直到今天,这套保护电视机的“装备”还被存放在家里,当成教育晚辈的实物教材——“看看,当初你们的爷爷奶奶就是这样的节俭……”

  谷文昌身上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,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,让这个家的孩子们,有了一种更特别的“勤俭朴素”的特质。

  遵照父亲的要求,谷哲芬从基层一步步干起,先后在宁化、漳浦等地工作,后来才调到漳州市建设局,最后以一名副科级干部身份退休。

  “父亲经常教育我们,不要去跟人攀比,要多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怎么干好自己的工作,怎么多为人民服务上。”谷哲芬坦言,父亲对他们几个兄弟姐妹的影响很深,五个兄弟姐妹参加工作的几十年间,每个人获得的奖状都是一大抽屉,但大家都是抱着一颗平常心,淡泊名利。谷哲芬告诉记者,自己工作这几十年间,也遇到过几次很好的调整机会,但都没有和组织提过什么要求。因为想到父母亲那辈这么困难都挺了过来,自己今天能这样该知足了。

  谷文昌的子女如此,谷文昌的孙辈们仍是如此。谷文昌的几个孙子大学毕业后,都通过自己的努力,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过日子,“不给组织添麻烦,更不走关系开后门”。谷文昌的孙女,2006年大学毕业通过选调生考试,就一直在芗城区石亭镇工作,直到2012年才调回市区。此前,曾有领导考虑到她是谷文昌的孙女,关切地询问道:“小谷,在农村基层工作,特别辛苦吧?”“不会,不会,我‘水土很服’啦。”这位领导感慨不已:谷文昌的精神财富,在他的孙辈身上依然没有“断档”。

  谈起自己的母亲——谷文昌的妻子史英萍,谷哲芬更是有着切身的感受。她说,史英萍是南下干部,解放初即任东山县民政科科长,1952年定为行政18级,此后30多年职务、工资都未提升过。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,工资改革,才自然调整到17级。其间,每次有提职、提级的机会,谷文昌就反对:“我们两人工资加起来还是可以的,调薪名额应留给比老史工资低的同志。”去世前的十几年间,史英萍一直从不多的退休金中“挤出”钱来,先后资助近二十名特困生上学,而自己却为省钱把补身体的牛奶都退掉了。“母亲开始资助大学生时,自己的工资还不高,不够用,就托人捎话给我们五个子女,希望每个子女能每个月赞助她一些,帮忙资助特困学生。”而那时,谷哲芬几个兄弟姐妹,工资收入也只是勉强够用罢了。在母亲的倡议下,几个兄弟姐妹纷纷“慷慨解囊”,从牙缝里挤一挤,跟着母亲资助困难学生,十几年来没有中断。

  “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,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,我们一定要遵循父亲的教导,让这份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。”谷哲芬说。每年的清明节,家里的老大谷豫闽都会带领全家二三十人到东山祭拜父亲。每年的这次全家“聚会”,谷豫闽都会“当着父亲的面”,向这些晚辈们,讲述父亲的事迹,把父亲当初对家人们的教诲传给自己的子女和孙辈。(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杨特团)

 

分享至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