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> 清风文苑 >> 正文

叩击心灵最美的声音----读《传习录》有感

发布日期:2018-10-12


初次翻开《传习录》时,它并没有在一瞬之间吸引我,我只是空闲时随意翻翻,粗略地看看白话译文。然而,在不知不觉中,我渐渐感受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魅力,阳明先生讲的道理如清泉般清澈静心,常常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、茅塞顿开的感觉。我如获至宝,将《传习录》当作我的床头书,每晚必读若干篇,我也从最初读译文慢慢喜欢钻原文,书中道理睿智而平实,博大而精深,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洗礼。

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,他既能统军征战、上马治军,又能著书立说、下马治民,集文武谋略于一身,做事智敏,用兵神速,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,被后人尊为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的圣人。《传习录》是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他的学术讲话及论学书信的集子,品读《传习录》,不仅能够了解阳明思想的精髓,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精神的一部分。

《传习录》上卷通过与学生徐爱、陆澄、薛侃的对话语录,阐述了阳明先生“格物致知说”“心即是理”“知行合一”等思想。阳明先生认为,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”立志就要常存一个善念,“至善是心之本体,是天性”。如果善念萌发,就要有所意识,进而扩充它;如果恶念萌发,也要有所意识,然后遏制它。如果善恶任由心中的喜好和厌恶而区别,那就是错的。阳明先生说,凡事都要注重天理。纯粹的天理心,表现在侍奉父母上,就是孝道;表现在侍奉君主上,就是忠诚;表现在结交朋友、治理臣民上,就是诚信和仁慈。阳明先生认为,格物就是纠正心中的物欲,纠正意念中的物欲,纠正认知中的物欲,“正心”“诚意”“格物”“致知”都是为了“修身”。知行合一是阳明学说的精髓,即知与行合二为一,以知为行,知是行的先导,行是知的体现,知是行的开端,行又是知的完成,知中含行,行中含知。真知才能践行,不践行就不能称为知。而做到这些,只要在心中下功夫摒除私欲、存养天理就可以了。

《传习录》中卷是阳明先生与友人论学的书信。“庸人总问行不行,圣人只问对不对。”这些书信也反映了阳明先生“致良知”“知行合一”“天人合一”“心物合一”“天地万物为一体”等思想。阳明先生在书信中还对学生提出求学的问题进行了解答。有学生问:“知识不长进,如何?”阳明先生告诉他,求学必须有个本源,立志用功,就像种树一样,开始生根发芽时,还没有枝干,有了枝干然后有树叶,有了树叶然后有花朵果实。开始种下根时,一心想着栽培灌溉,不要想枝、叶、花、果,空想也没用,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,还用担心没有枝叶花果吗?又有学生问:“看书不能明,如何?”阳明先生说,因为只追求文字的表面意思,所以无法明白。必须在心体上用功,凡是不明白,不知道怎么做的,都必须在自己心中体会,这样才能想通。可见,阳明先生讲的道理,读书人能懂,不读书的人也明白。关于学习,阳明先生的观点是很鲜明的。他说:“为学大病在好名”。的确,求学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追求名利,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脚踏实地、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。

《传习录》下卷是阳明先生与学生的谈话,也比较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各种思想。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这四句话是阳明学说的精髓,也是阳明先生晚年对自己一生讲学总结出的四句话,被后人称为“四句教”,充分体现了阳明心学的完整体系。通读《传习录》,我似乎也有了不少感悟。的确,心之本体原来是无善无恶的,然而,面对人世间的各种诱惑,欲望便会随之而来,由此便会产生善恶等不同的价值判断,这便是意念之动。而意念一动,良知便会区别是善还是恶,这也符合阳明先生一贯的思想。而“为善去恶”就是一个正心、诚意的过程,我想,这便是阳明先生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所在吧。

阳明心学融合了儒、释、道三教精髓,是一种有别于常人思维的大智慧,也是针对当今社会浮躁现象的一剂良药。心若向阳,便会安好,行稳方能致远。《传习录》中不管是师生对话谈心,还是友人书信交流,始终反映着一种积极的正能量,我似乎看到四百多年前一个智者,站在思想的颠峰,向世人发出向阳、向正、向上、向善的灵魂指引。(安远县纪委监委  唐鲜琳)


上一条:以忠诚干净担当护航脱贫攻坚——读《习近平扶贫论述摘要》有感 下一条:焦裕禄精神是改作风提效率的不竭动力——观看《焦裕禄》心得体会

关闭